頂著青木英(ああおきえい)×虛淵玄的名義,再加上由澤野弘之擔當製作配樂,相信不少朋友一定會被《Aldnoah Zero》(下稱 A/Z)這套作品吸引了視線。在現今賣萌賣肉賣腐賣節操的世代下,A/Z 的出現就有如動畫堆中的一片綠洲:出色的劇本及製作、搭上科幻的設定,是一部充滿誠意且水準頗高的作品。看來 Aldnoah Zero 的製作團隊確實顯得雄心萬丈,誓要透過傳統的機戰王道題材俘虜觀眾的心
Staff & Cast |
面具底下的表裡不一
A/Z 一作在故事上選擇以雙主線來向觀眾呈現,亦即是聚焦於兩位男主角(伊奈帆和斯雷因)的言行上。但筆者認為「雙主線」只是此作的表面,因為兩條主線其實都是圍繞女主角(艾瑟依拉姆公主)為中心而發展。縱使女主角在第一季中不及兩位男主角活躍,但倘若女主角掛彩的話整部作品也變得沒戲唱了。從第一集公主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前往地球進行訪問、到後來混入地球聯合的避難隊伍中——伊奈帆是為了保護公主;斯雷因是為了救出公主——兩人的行動皆以公主作為前提,可以說兩條「主線」是在女主角的故事脈絡上穿插發展也不為過。
在這裡筆者要先澄清一點,就是 A/Z 的劇本並非虛淵自己一人全數負責:首 3 話由虛淵擔當,及後的集數則交付高山克彥。動畫前 3 話作為劇本的鋪墊,看似是敘述伊奈帆與同學們的日常,但其實不少畫面都有提示、含意,大家倘若細心留意的話,一定能在觀賞之餘發掘更多趣味。本作開始時敘述主角們亦復如是的生活,然後突然殺出一堆自詡是「火星人」的反派,以強大實力壓倒代表平和的地球一方,從而破壞了主角恬靜的「日常」,迫使主角介入戰事當中;在編劇上,這種橋段是最踏實也最受青睞的,因為不用擔心劇情過於突兀難以接受,反之更會令觀眾代入主角的危機當中。一套出色的作品,首要是觀眾的代入感,就算是當今的 Hollywood 大片、抑或是六七十年代的動畫始祖(《高達》、《超時空要塞》、《宇宙戰艦大和號》等),都是依照這種劇本作為故事開端的骨幹。而本作在去到第 3 話與第 4 話的時候,筆者認為是有一個微妙的變調。「變調」,既可說是由「起」過渡至「承」的一種跳動,也可看成是兩位劇作家的風格同時出現的不協調感。在王道劇本的面具底下,虛淵別有用心地埋下了不少伏筆;以至往後高山的劇本也要循著虛淵的步伐發展,二人放在一起相比,孰高孰低,不言而諭。所以,這兒亦揭露了 A/Z 的一個弊端,前 3 話的發展過於嚴密細膩,使得打後的話數跟不上步調,引人詬病。 但值得一讚的是,至少青木和高山在第一季最後給了我們一個「驚喜」,耐人尋味之餘,而又確實能夠令觀眾十分在意接下來的劇情發展。
除了出眾的劇本外,一套動畫也需要有契合的音樂來烘托氣氛。監督起用澤野弘之是一個明智的決擇——自《Gundam UC》、《罪惡王冠》以來,到《進擊的巨人》、《KILL la KILL》為止,澤野弘之的旋律燃起了不少觀眾心中對音樂的嚮往;同時亦累積了一堆對音樂充滿熱誠的粉絲,每每都受澤野弘之的大名號召而去
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,筆者不斷回播本作的原聲帶 |
以科幻為舞台的偽機戰政治劇
種子島——一切的開端。 |
以前的科幻作品,「軟」「硬」分明——這裡是指「軟科幻」和「硬科幻」,而不像現今的作品時軟時硬。A/Z 在世界觀的設定上是宏大且嚴謹的,故事年代更橫跨接近半個世紀。本作在時間線上是這樣的:1972 年,因美國 Apollo 17 登月計劃,意外地發現可用以在月球與火星之間作時空跳躍的古代文明遺物「Hypergate」(ハイパーゲート),以致地球人與火星殖民為了獨佔「Aldnoah」科技而開戰;1985 年,火星「沃斯帝國」(ヴァース帝国)建立;1999 年,沃斯帝國向地球宣戰,但一場意外使月球被摧毀(亦即是在動畫中聽到的「Heaven's fall」(ヘブンズ・フォール)事件);2000 年,地球與沃斯帝國雙方因「Heaven's fall」事件暫時休戰,戰事戲劇化地畫下了休止符。而時間到了 2014 年,艾瑟依拉姆公主到地球親訪,途中卻受恐怖份子襲擊而生死未卜,沃斯帝國再度單方面向地球宣戰…… 然後接下來就是動畫第一季敘述的內容。這種別有用心的時空設定其實只有在硬科幻作品中才會出現的,但當我們在觀看動畫時,卻又會發現本作是一部超級系的機械人戰爭片。就好像伊奈帆在武器方面雖然處於劣勢,但仍能靠著自身的知識和實力接二連三地擊潰敵軍的甲冑騎士;反觀火星的軌道騎士則令人啼笑皆非,不單止智商低到去一個糟糕的地步,而且從動畫第一話以來都沒有甚麼大建樹,是火星上的食物營養不足嗎(笑)?
因「Heaven's fall」事件的影響,月球已變得面目全非 |
【雞扒問答】 嘛... 在火星上是吃不到美味佳餚的說,所以說這是一場由雞扒引發的戰爭也不為過? |
回到正題,筆者會認為 A/Z 具有軟科幻的元素,說到底是因為本作在動作場面外亦同樣探討了政治、科技、社會的關聯及反思。早在動畫開播不久後,已有人不斷猜測主角三人、地球火星的立場、甚至是劇中的特殊名詞背後所代表的隱喻。火星帝國靠著犯規般的高科技武器咄咄逼人,但國家自身卻缺乏資源,因此對地球虎視眈眈;反之,地球的武器落後,連合軍的甲冑騎士在面對敵人時甚比紙糊模型,但勝在擁有龐大資源(量產型炮灰機)。這樣鮮明相對的處境,正好給了火星帝國充份的野心去侵略地球,獨佔資源,只是當時仍欠缺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師藉口。若大家有認真看本作的話,相信一定不難看出就算是火星帝國內部,也有一派激進政客希望利用公主作為開戰的契機,而事實上到了最後果真實現了他們的冀望。假如我們將以上情景代入現實世界中,又意味著甚麼?其中一個引人津津樂道的觀點,就是本作借喻了二戰開打時的中國與日本二者,而對於熟悉歷史或軍事史的朋友,可能已經知道筆者接下來要說甚麼了。二戰前夕,中國與日本的處境,正好恰如 A/Z 中地球與火星一樣:日本帝國當時要發展大東亞共榮圈,資源、物資必需不間斷地供應給軍隊,但奈何日本作為沿海島國,本身國內的資源已經不多;自甲午戰爭一役後,日本在軍事發展上遠遠地拋離中國,而又乘著戰勝之勢,日本不僅看不起中國人(這裡涉及日本人「只信服勝者」的民族觀念,有機會的話筆者再詳談),更想從地大物博的中國手上搶奪所需的資源。作為結果,日本陸軍入侵中國;就如同 A/Z 中火星的揚陸城大肆進軍地球一樣。除此之外,本作有關火星帝國的「37 家軌道騎士」、國內激進派與和平派意見分歧等設定,也或多或少是在反映日本當時軍政部的鬩牆之爭。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,A/Z 並不像西方流行的「自婊」作品,即使象徵大日本帝國的火星有多麼猥瑣犯賤不道德也好,動畫中也不曾表明火星有做錯;而現實中,日本人也不曾承認二戰存在著慰安婦等事件。只要將事情與政治、戰爭拉上關係,便沒有了明確的對錯,雙方的所作所為都是建基於「利益」二字之上罷了。本作帶出的深層次反思,有一部分是說明了「凡事並不一定是善惡分明,世界也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」,因為在黑與白之間亦存在著一大片灰色地帶啊。
概括來說,本作的起始是因為地球與火星為爭奪 Aldnoah 科技而戰,並且最終由火星獨吞了這頂技術。在 A/Z 的設定上,Aldnoah 這項科技原本是可以用來源源不絕地提供綠色能源供人類使用,可是火星殖民卻將其用於揚陸城和甲冑騎士的驅動引擎上,間接地拿來開發武器,塗炭生靈。在科幻系作品中,我們往往不難發現這些作品總會與科技探討扯上關係,探索社會對事件的反應,和純粹由自然現象或技術進步引發的問題(科技災難)。科學就像一把「雙刃劍」,使用得宜的話可造福人類,反之卻為禍社會。筆者記得列寧曾說過:「假象也是本質的反映。」,若然科技帶來的好處視為本質的話,那麼科技的負面影響又是否「科技」的假象呢?依照列寧的看法,科技所造成的遺害也算是在反映「科技」的一種角度,世人看待新科技就只著眼於好處上,甚少會將副作用或負面效果計算入風險之中。以上一點頗值得大家深究和討論,也難怪幾十年來的科幻作品仍樂此不疲於「科技與災難的關係」這種辯題之上。
被命運玩弄的少年少女
正如上文所述,本作的基調是圍繞伊奈帆、斯雷因和艾瑟依拉姆公主三人而展開。從第一季開播到完結為止,觀眾對於三位角色的評價亦時讚時彈,至於第 12 話的衝擊更不用多說了(笑)。值得慶幸的是,動畫人物的行為是依照劇本而活動,不像現實中活生生的人一樣會作出不可預料的舉動;因此作為觀眾的我們能夠從一個全知的角度去看每一個角色、拆解他們每一個行為背後的意義和動機,進而還原故事的訊息和作者的原意。
淡定?在公主親訪巡遊時還有心情留意超市物價的伊奈帆 |
伊奈帆作為本作的主角,卻罕有地竟是一個無口少年。一般而言機戰動畫都是以熱血、充滿理想作為主角的性格設定,然而伊奈帆可算是「異端」的存在。在第 2 話好友起助被力場分解而死的一幕,伊奈帆還是那麼的淡定,面無表情,親眼看著朋友在自己面前死去而不為所動。先不管觀眾看了後有何感想,但這一幕明顯是編劇刻意加插,借親友的死、喚醒伊奈帆投身戰爭的決心,亦可看成此事是伊奈帆決定對抗火星軌道騎士的契機。縱使伊奈帆沒有任何的情緒變化,但在及後與雪姐和韻子的對白中,我們可以知道伊奈帆對於起助的死是十分介懷的;對韻子著涼的擔心,也看出他是個會關心朋友的人。而伊奈帆對艾瑟依拉姆公主的感情亦是如此,編劇借雪姐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弟弟對公主的隱藏情意(第 9 話),隨之卻巧妙地以開玩笑的方式帶過。只有認真地留意角色的細微變化和語感,才能理解傲嬌的伊奈帆心中漸漸燃起的好感——這裡筆者就不多說了,留待大家自己慢慢細味吧!(茶)到頭來我們會發覺,伊奈帆雖然看似冷漠而理性,但原來是一個溫柔笨拙而不慬表達感情的好人。
無辜的起助君,卻造成了伊奈帆的立場的轉捩點 |
即使戰爭已經開打,但仍在家做煎蛋卷等著姐姐回來吃的好弟弟 |
愉悅吧少年,你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了! |
而觀眾對於斯雷因的爭議和呼聲比伊奈帆更甚,相信是因為劇中斯雷因種種「突如其來」的舉動,以及前後反差所帶來的矛盾。首先,斯雷因身為地球人卻為火星殖民效命,在身份立場上矛盾。第 12 話的火星士兵甚至質疑他「到底為誰而戰?」,因為沒有人會將槍口對準自己的伙伴;但在第 3 話結尾時斯雷因卻向托爾蘭扣下了扳機,將其槍殺。其次,斯雷因在自身信念上亦是矛盾。一直以來,斯雷因的思考角度都以公主為出發點,價值觀也是建構在公主之上,認同「地球和火星能夠互相理解」的觀念;但在第 9 話聽完扎茲巴魯姆伯爵的一番大義
斯雷因與公主的一見鍾情 |
No Zuo No Die(菸 |
魔法少女!變身!ヾ(。>﹏<。)ノ゙✧*。 |
而艾瑟依拉姆公主所代表的就是理想主義者,一直以來都是給予觀眾一種「愛與和平」的印象,希望透過到訪地球而消弭雙方的隔閡;與之對比的則是扎茲巴魯姆伯爵,策謀行刺公主以達自己目的,一個天真、一個充滿機心,很明顯是編劇特意的安排。說起公主,我們都會將她與伊奈帆或斯雷因一拼而談,正如前文所說,艾瑟依拉姆公主走的是「裡」線,並非兩位男主角的「表」線,有更多可觀察和深究的空間,因此無法單獨而論之。公主在本作中的象徵性比本質的意義更大,編劇在下筆時亦參考了大量神話元素,一些重要的專有名詞:DEUCALION(デウカリオーン)、SLEIPNIR(スレイプニール)、AREION(アレイオン)等,無不是出自希臘或北歐神話;甚至 DEUCALION 要依靠擁有 Aldnoah 力量的公主才能成功啟動,而公主與這些名詞之間的關係正正就是神話內的隱喻。關於形而上的意象筆者不想多談,說多了也只會跑題,對本作有愛的話煩請大家自行解讀罷。
第一季完結的標題 |
在筆者寫完這篇廢話的刻下,有關第二季的一些情報早已公佈了。在本作最後,伊奈帆和艾瑟依拉姆公主的生死未卜,著實吊了觀眾的胃口,但也確保了第二季的收視率。而應受注意的是,第一季完結時的副標題「Childhood's End」(童年結束),製作組著意留下了一絲遐想空間給大家。總共 12 話的第一季,實際上可能一切都是用倒敘手法來講述主角們的過去回憶,「童年的結束」亦意味著主角們的成長——當然,這只是筆者的臆測,一切還有待第二季的正式放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